目錄
Toggle記得我剛入行時,老師傅們總愛說”FOB以船舷為界”,這個說法其實源自2000版國際貿易術語。如今Incoterms? 2020早已將風險轉移點改為”貨物裝上船”,這個細節變化讓很多老外貿人栽過跟頭。去年我處理過一單糾紛,買方堅持貨物在吊裝過程中受損屬于賣方責任,正是憑借新版術語才避免了損失。
實際操作中,出口方需要承擔的費用遠不止貨物成本,主要包括三大類:
去年幫客戶審計貨代賬單時,發現拼箱貨的計費噸位存在嚴重問題。貨代按體積噸計費,而實際重量噸更低,僅這一項就多收了23%的費用。這里分享個實用技巧:
建議要求貨代提供明細報價單,我們團隊整理的《貨代費用核查清單》已幫助客戶挽回年均12萬的超額支出。
2018年某批貨值80萬美元的機械設備,因未明確約定裝船前檢驗費承擔方,最終賣方多支付了1.2萬美元。更典型的案例是:
基于多年經驗,總結出三個核心策略:
最近幫某燈具出口企業優化流程,通過月度費用分析會制度,半年內物流成本降低了18%。
新版術語下,FOB賣方還需特別注意:
去年有個客戶因貨物在碼頭等待裝船時遭遇臺風,幸虧投保了國內段險種,最終獲賠85%損失。
說到底,FOB就像下象棋,看似簡單的規則背后藏著無數戰術變化。掌握費用明細只是基本功,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在合同條款、貨代管理和風險預防上構建三維防線。下次出貨前,不妨拿出這份清單逐項核對,或許能發現你從未注意過的成本優化空間。
?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滬ICP備2023007705號-2 滬公網安備31011502009912號